快报道
2020年净利骤降三成,多次被处罚,中银消金该何去何从?
中银消金的未来之路怎么走?
作者:清风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众多消金公司相继公布了2020年经营业绩,业绩下滑严重的中银消金有点尴尬。
面对未来行业监管趋严,竞争激烈的行业背景,业绩不佳的中银消金将如何走出困境呢?
净利降三成,未公布不良贷款率
资料显示,2010年6月12日,中银消金在上海正式成立。它是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是中国银行旗下的综合经营公司,也是上海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天眼查app显示,中银消金大股东是中国银行,持股42.80%;第二大股东为百联集团,持股22.07%,第三大股东为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持股13.44%;而中银信用卡,深圳博德创新投资和北京红杉盛远持股比例分别为13.23%、5.81%和2.64%。
中银消金的产品业务主要包括抵押消费贷款中的乐享贷,信用消费贷款中的业主贷、薪享贷、保单贷和好客贷,以及交易分期消费贷款新易贷中的技能云分期和教育云分期。
据股东之一的陆家嘴披露中银消金业绩数据,2020年,中银消金实现营业收入43.10亿元,同比减少0.11%;实现净利润4.55亿元,同比减少30.99%,营收和净利均出现下滑。
据悉,在前几年互联网金融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行业先发优势和股东中国银行的品牌优势,中银消金业绩实现快速增长,盈利迅速增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银消金在2017年净利润为13.75亿元,荣登行业净利润榜首。
但是好景不长,2018年,中银消金净利润大跌至5.59亿元,跌幅高达59.35%。随后在经历2019年短暂回升之后,2020年中银消金的净利又出现了大幅下降。
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20年,中银消金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3.75亿元、5.59亿元、6.59亿元、4.55亿元,2018-2020年增速分别为-59.35%、17.89%及-30.96%。可见,总体来看,其净利明显走低。
截至2020年末,中银消金的总资产为379.79亿元,总负债为295.9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银消金此次并未公布2020年全年不良贷款率,而其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率也没有公开。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其前些年的不良贷款率。
GPLP犀牛财经通过梳理发现,前几年中银消金的不良贷款率上涨。从2013年-2015年,中银消金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8%、1.59%、2.51%;2016年-2018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06%、2.82%、3.15%,相比之前3年不良贷款率明显上升。
多次被处罚 法律诉讼量过万件
除了业绩不佳,中银消金还多次被监管层点名批评和处罚。
2021年5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上海银保监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中银消金因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贷款调查、审查不尽职;及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存在以贷收费的行为,被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罚款100万元。这也是2021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金额最大的罚单。
事实上,这并不是中银消金首次被警告和罚款。之前,中银消金因业务屡屡违规就曾创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处罚记录。2018年,中银消金因贷款审查问题和以代收费问题被罚,连续收到3张罚单,合计罚款额近300万元,成为罚单数量最多的消费金融公司。
从处罚信息来看,中银消金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借款人贷前调查未尽职、未采取有效方式跟踪检查贷款资金使用以及获客渠道存在以贷收费等问题。
显而易见,中银消金在贷款审查、贷中检查环节管理不到位,风控存在明显短板。以贷收费则属于乱收费问题,这与公司内控问题不无关系。
风控对小贷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将对公司整体经营造成致命打击。风控的薄弱直接导致中银消金的诉讼案件增多。
2020年,中银消金的裁判文书数量为15196件,涉诉量高居消费金融行业榜首。
据悉,中银消金法律诉讼量已连续3年维持在1万件以上。数据显示,2018-2020年,中银消金法律诉讼分别为11460件、19773件和15262件,法律诉讼涉及全国25个省和直辖市。
据了解,中银消金的涉诉案件主要属于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由于贷前审查不严,一旦出现贷款逾期或坏账,中银消金将会通过起诉借款人进行催收。
然而,诉讼并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是诉讼时间比较长,还会耗费各方时间精力金钱;二是诉讼不一定能成功,催收效果不明显,如果碰上老赖就更加难说;三是诉讼催收可能导致客户投诉。
因此,中银消金贷前审查松,贷后通过诉讼手段催收的做法并不可取。作为金融公司经营最关键的环节,风控必须得到金融公司充分的重视。
显然,通过贷前严格审查、贷中跟踪和贷后管理,进一步完善风控管理,实现贷款风险最小化才是王道。
市场竞争加剧 中银消金未来之路不平坦
在经过前几年的野蛮生长之后,消费金融行业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近期,监管层频发布政策严控贷款利率,严惩行业乱象,监管趋严将成为推动消费金融行业合规发展的关键因素。
此外,随着消金机构获批速度加快及平安消金、小米消金等巨头入局,市场主体数量继续增加,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从融资方面来看,中银消金资金来源主要依赖银行,渠道单一而且融资成本高。
从融资角度来看,中银消金曾于2016-2017年发行多只ABS以及1只金融债,自2019年12月金融债到期后,便没有再发行新债券。因此,融资方面中银消金并没有优势。
此外,在业务创新开拓方面,中银消金也落后于其他公司。目前看,其更多的依赖线下场景。但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不少消金公司都迅速开发线上市场,线上场景化成为新亮点,不过,在这方面,中银消金只能“望洋兴叹”了。
如此看来,中银消金自身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那就是老业务跟不上,新业务很难开展。
那么,业绩不佳的中银消金的未来发展如何?GPLP犀牛财经将会持续关注。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