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LP原创
一双国产球鞋被炒到5万有价无市 多势力布局“割韭菜”
疯狂的炒鞋生意背后风险重重。
作者:牧舟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炒鞋真的火了。
“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日前,在一些专门的网络电商平台上,出现高价兜售球鞋的“炒鞋热”。
比如,一双参考售价为1499元的李宁球鞋标价48889元,短期内价格暴涨31倍,使炒鞋风向转至国货,而看似疯狂的炒鞋生意背后,到底蕴藏着一个怎样的真相?
炒鞋客突然盯上国潮品牌
“曾经的李宁你爱理不理,如今的李宁你高攀不起。”
近日,在得物App上,李宁品牌旗下“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参考发售价仅1499元,短短几天内价格已经被炒到48889元,涨幅高达31倍。
而另一双“李宁韦德之道7 wow7 The Moment超越限量款”最高标价达到10889元,相比参考价1699元涨了近7倍。
除了李宁,安踏也未能独善其身。一款“安踏哆啦A梦联名休闲板鞋”的成交价格为3199元,相比发售价499元涨了5倍多。
面对天价“炒鞋”,得物App回应表示,经核查,此次事件涉及的三款球鞋的价格均为平台卖家个人所设定,且在卖家设定的价格下并无买家成交或极少有买家成交。目前,针对这三款卖家所标价格波动过大的球鞋,已进行下架处理。
除上述三款球鞋,得物同时对全平台商品进行核查,另发现20款球鞋存在卖家所标价格波动较大的问题,对这些球鞋都做了下架处理,并对三名涉嫌恶意影响商品标价波动的卖家采取封禁措施。
得物App表示,平台将会增加对卖家异常标价的监测,对卖家标价波动过大的商品,会第一时间做相关处理。一旦发现恶意操纵价格的卖家,将进行包括下架商品、封号等在内的严肃处理。
这场“炒鞋”盛宴的起因还要从新疆棉开始讲起。
此前,瑞典服装品牌H&M发表在官网上的一份声明在新浪微博上广泛传播,引发中国网友愤怒。该份声明称,H&M不与位于新疆的任何服装制造工厂合作,也不从该地区采购产品/原材料。
而后再度曝出曝耐克、阿迪、彪马、匡威等多家国外知名运动品牌也抵制新疆棉花,让“新疆棉”事件持续发酵升温。
事情一出,很多年轻人放弃购买上述品牌,纷纷购买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导致商场排大队,线上平台缺货。
炒鞋如同一股猛烈的浪潮,向当代年轻人的钱包袭来。如今,随着支持国货的热情高涨,炒鞋圈闻风而动,将阵地转移到李宁等国货潮牌。
“炒鞋潮”背后的四方势力
“炒鞋潮”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前后。
随着多款球鞋品牌联名款的兴起,大牌的限量版球鞋在年轻一代心中成了地位和时尚的象征。而耐克、阿迪达斯、以及匡威等国外品牌,用限量款、联名款的方式,采取限量销售、抽签摇号等,带动了销量和品牌影响力,更加助推了这股热潮。
如今关于“炒鞋”的话题再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暴富”神话也在社交网络上广泛流传,不少人直呼找到了财富密码。
很多球鞋 up主加入“炒鞋”大军,更有潮鞋博主表示,自己朋友圈中部分鞋贩在求货,有的人晒出了成绩单,成交量达几十万,几天就能赚回一辆车。
为什么炒鞋能这么火爆?
对此,一位资深鞋圈人士称,部分鞋贩利用消费者的爱国心理,联合起来大量囤货,再去平台购买限量款、刷高数据进行抬价,营造热卖现象,然后吸引散户接盘。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大部分人的从众和爱国心理,继而引发羊群效应,加上互联网行业的推波助澜,建立了一个更加方便交易的市场,使得鞋子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一位资深球迷表示,目前李宁价格的上涨其实就是一个哄抢的结果。
不是新鞋发售,也没有线下球鞋粉丝的热情参与,背后是鞋贩们做了推手。
部分鞋贩在球鞋发售时马上囤积国产球鞋,并恶意炒鞋抬高价格,同时在朋友圈等社交渠道中广泛散布“炒鞋致富”的消息,吸引散户来参与,让其高价接盘,将国产球鞋赋予了金融属性的投机行为。
一旦热潮过去,接盘的参与者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套牢。在少数人一夜暴富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亏损。
曾经“一鞋难求”的AJ限量款早已降价,炒上天的天价鞋热度消逝,而消费者因一时“热血”支持国货,很有可能最后却被“炒鞋客”们“割了韭菜”。
事实上,炒鞋产业链的形成是多方利益达成平衡的结果。
在炒鞋产业链上有四个角色,分别是品牌商家、消费者、黄牛、平台。黄牛负责炒作,国潮品牌和交易平台也乐见其成。
公开资料显示,得物平台上商品寄卖的手续费是商品定价的7.5%-9.5%。也就是说,一双鞋如果被循环卖好多次,对平台来说可以收到很多次的分成。
在整个炒鞋过程中,鞋价一次一次上涨,平台的收益也在上涨。平台助推炒鞋,黄牛也很难根绝。所以,平台、品牌商、消费者和黄牛在炒鞋这件事情上就达成了默契,如此看来,买卖天价球鞋就是在炒作的氛围中,“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炒”起来的终究是泡沫 金融风险敞口暴露
和炒房、炒股不同,炒鞋市场不规范,没有任何监管,投机炒作气氛浓厚,严重背离了实际价值,泡沫破裂是早晚的事情。
纵观市场,炒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买鞋囤货,待价而沽;二是炒期鞋,赚取付款到交货间的上浮差价,如今第二种已经成为了主流。
球鞋发售后,资本开始布局,也会有部分散户收货,大批量收购、囤货后再去平台抬价出货,操纵市场。
然后庄家通过发布朋友圈向他人介绍自己通过炒鞋赚了很多钱,再将这些有意愿的散户集中起来,以“低门槛”诱导他们参与。
因此,在这场骗局中,赚钱的是少数人。
而且,“炒鞋”背后还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
比如,央行上海分行的简报就曾指出,一是“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交易量巨大;其次,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助长了金融风险;三是操作黑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就曾发布题为《警惕“炒鞋”热潮,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明确提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炒鞋热”之所以难以监管,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炒鞋客”炒鞋手段的行为相对隐蔽,大多隐藏在朋友圈里,从执法层面上很难判定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第二,在暴利驱使下,多方“炒鞋客”和普通消费者自发入场,充当“韭菜”入局,鞋价自然也就越传越高;
第三,有所谓的“潮品”平台,为“炒鞋”充当线上交易市场,却在平台监管上疏于管理。
“很想支持一下国产球鞋,但是这么贵支持不了啊!”这种类似的发言也越来越多。如果因为“炒鞋”导致球鞋爱好者买不到想要的球鞋,进而让国产品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断国产品牌升级之路。
鞋子是用来穿的,而不是用来炒的,炒作出来的价格是一种虚假繁荣,只有利用产品本身和服务本身来去吸引消费者,这才能够走得长远,走得平稳。
对当前一些网络平台借机哄抬价格的行为,消费者要做好风险防范,理性消费。品牌方应当尽快动起来,维护品牌形象。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此类行为的监督,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