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GPLP

助贷收入“腰斩”变戏法:关联交易输血 产品换壳 量化派如何玩转型“障眼法”?

快报道

助贷收入“腰斩”变戏法:关联交易输血 产品换壳 量化派如何玩转型“障眼法”?

作者:Colin

在港股 IPO 的市场中,量化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量化派”)用7年时间演绎了一场“助贷业务变形记”。从早期的现金贷平台“信用钱包”到如今包装成“AI驱动消费生态”的“羊小咩”,这家金融科技公司始终未能撕掉助贷业务的争议标签。

尽管2025年3月成功通过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但量化派招股书中暴露的收入结构“明降暗升”、合规风险高悬、财务数据恶化等问题,让其资本化之路更像是一场与监管和市场的危险博弈——量化派究竟是金融科技合规转型的样本,还是助贷业务的“套壳玩家”?其IPO背后的三大核心矛盾,正在撕开行业野蛮生长的最后“遮羞布”。

01.资本长跑:七年五战的合规突围实为原地踏步

回溯量化派的IPO之路,其曲折的经历,在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堪称现实版的“困兽之斗”。

2014年量化派正式成立,凭借现金贷业务,在数年间淘得了“第一桶金”,完成初始资金的积累后,2017年,量化派开始尝试资本化运作,并选择赴美上市作为第一站。但由于当时国内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趋严,并且量化派又是作为现金贷的老牌玩家,在业务模式和合规性上受到质疑,导致最终首次赴美上市以失败告终。

虽赴美上市失败,但却并未浇灭量化派拥抱资本市场的野心,2020年和2021年,量化派在业务上还进行了紧锣密鼓的调整。

一方面,量化派将旗下信用钱包转型为羊小咩APP;

另一方面,推出兴福汇和消费地图等,在以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重新定位自身的同时,落子本地生活服务,以期降低助贷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从而更好地拥抱监管,顺利上市。

此后,经历了上述调整的量化派,2022年6月再次提交上市申请,这一次将目光转向了港交所,最终却因未能在递交上市申请后6个月内完成聆讯或上市,以申请自动失效的结局,草草收尾。

2023年2月、2024年5月以及2024年12月,量化派又多次递表港交所,虽然从结果上来看,和2022年首次冲击港股IPO的情况类似,后续多次冲击资本市场,均因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聆讯或招股书失效等铩羽而归,今年3月,量化派第五次向港交所IPO发起冲击。

至少从目前现状来看,量化派能否成功上市仍充满不确定性,尽管相较过往,量化派在消费地图等新领域确实已取得一定增长,但透过其招股书仍不难发现,量化派“七年五战”IPO的底色中,助贷业务仍扮演着浓墨重彩的一面。

量化派的助贷业务,主要是通过“羊小咩”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撮合解决方案,用户通过在“羊小咩”上使用享花卡或备用金发起购买商品或现金贷款申请后,金融机构为其支付商品价格或提供现金贷款,量化派从金融机构的贷款金额中赚取0至8.6%的佣金。

量化派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金融机构精准撮合解决方案收入占比分别为76.8%、11.8%、20.2%和8.3%,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助贷业务仍然是量化派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2021年至2024年,量化派备用金收入从2.67亿元下降至0.19亿元,占比也从76.1%下降至4.9%,但同期,享花卡的收入却从250万元上涨至1290万元,占比也从0.7%上升至3.4%,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

这也意味着,尽管经历了2018年前后的P2P整顿风暴,量化派试图通过业务转型的方式,适应信用贷监管环境的变化,但业务实质上仍未完全割舍助贷业务。

同时,从招股书中也可以看到,对于曾经的量化派来说,助贷业务恰恰是对量化派整体营收表现影响显著的业务,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量化派的净利润分别为5400.6万元、-28.3万元、364.3万元和4593.6万元,其中2022年净利润为负,恰恰是因为对这部分核心业务转型所导致的。

当时,量化派来自金融机构的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76.8%骤降至11.8%,而商品交易赋能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23.2%升至43.5%,同时,也是在这一年的二季度,量化派开始运营消费地图业务,通过派发政府机构提供的消费券、补贴及商家福利等,吸引线下消费者光顾本地商家,从消费者到店消费的交易额中抽一定比例(约6%至22%)作为服务费,业务转型和净利的波动,也不禁让外界对其业务转型的可持续性保持怀疑。

02.合规套壳术:助贷收入的明降暗升悬而未决的监管拷问

虽然量化派在招股书中将自身定义为“AI驱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商”,并在2024年9月终止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但细究其业务结构便会发现,助贷仍是难以剥离的利润引擎。

从财务数据上来看,随着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的终止,量化派精准撮合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的确也从2021年的76.8%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8.3%,但隐藏的细节在于,其招股书显示,由实控人周灏(量化派创始人)控制的鹰潭市信江广达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鹰潭广达”,为北京量科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间接附属公司,量科邦由周灏持股30%并控制),已经成为了量化派的前5大客户。

2021年至2023年, 鹰潭广达向量化派支付的服务费分别约为844.5万元、935.80万元、1416.10万元,甚至在2024年上半年,鹰潭广达更是直接成为了量化派的第3大客户,为量化派带来了1290.8万元的收入,在量化派总收入中占比达3.4%。

这样意味着,尽管2024年,量化派切割掉了助贷业务,但并未影响到与鹰潭广达开展业务,双方在2024年7月便签订了协议框架,消费者在羊小咩购物时,由鹰潭广达提供支付服务,据招股书,量化派就分期付款相关的精准营销服务向鹰潭广达收取2%的服务费,并将信贷期延长至6个月,而这则导致量化派的应收账余额,在近年来呈现激增态势,从2021年的1.51亿元,一路上涨至2023年的4.43亿元,同时,在同期收入中的占比,也从43.02%上涨至83.58%,应收账款风险加大。

截至2024年6月30日,量化派自身的净资产已经为-10.25亿元(主要因对赌协议产生16亿元优先股赎回义务),资产负债率高达222.51%,若上市后估值不及预期,可能触发赎回条款,导致流动性危机。

此外,由于量化派的助贷业务与周灏实控的鹰潭广达存在着联系,双方在业务往来中所涉及的数据收集,或存在违规风险。

在此前量化派未能完成的聆讯中,证监会就曾重点要求其对股权变动、股权架构、员工持股平台以及助贷业务规范运作等方面补充说明。

尤其在助贷业务上,证监会更要求量化派说明,助贷业务是否属于类金融活动、是否涉及个人征信业务服务,是否已取得相关业务资质许可,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量化派主要境内运营实体开发、运营的网站、App等产品情况,收集和存储用户信息规模、数据收集使用情况,是否存在向第三方提供信息的情形,上市前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安排或措施等等。

结语

量化派的IPO历程,折射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从野蛮生长到合规经营的转型阵痛。其能否真正蜕变为技术驱动的数字化服务商,而非助贷业务的“套壳者”,将决定资本市场的最终投票。在数字经济与金融监管的双重压力下,量化派的资本游戏或许已进入终局倒计时。

更多关于 快报道的文章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