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GPLP

双杰电气15.55亿元订单背后 光伏周期残酷和中小企业宿命

快报道

双杰电气15.55亿元订单背后 光伏周期残酷和中小企业宿命

或许在光伏这种没有差异化,注定内卷的行业,大多数企业的出路只有两个。

作者:做梦的牛

2025年3月,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吸引了光伏行业的目光,它的名叫“双杰电气”。

在3月底,双杰电气签下了一份15.55亿元的订单,合同内容包括35kV变电站设备供应和300万千瓦光伏基地的EPC服务。按照2023年数据计算,订单金额已经占到了收入的44.35%,公告发布第二天,双杰电气沉寂已久的股价开盘就出现了7%的涨幅。

这家市值60亿的“小公司”之所以能引起市场和行业的关注,跟现在的时间节点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是2025年开年光伏行业深度调整加剧,另一方面是无数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中小公司迫切的需要寻找一条活路。

15.55亿元巨额订单承载着的,不仅仅是双杰电气的“救命稻草”,也是诸多光伏企业能否活下去的答卷。

双杰电气的生存焦虑

双杰电气成立于2002年,最初靠的是环网柜和箱式变电站设备起家,一直到2015年上市核心业务都是输电配电设备,可以说是一家非常传统的电力设备公司,跟现在的新能源完全不沾边。

但就在双杰电气上市的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将新能源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其次是双杰电气所在的传统输配电设备市场逐渐饱和,在剧烈的竞争下公司利润出现了下滑的迹象。

一边是地方大力补贴,未来复合增速50%以上的光伏和风电市场;一边是增长乏力,趋向红海的传统市场。

双杰电气果断选择了前者。从2015年开始,其陆续布局了分布式光伏EPC、充换电和储能业务,在这期间双杰电气每年的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都在20%以上。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连续七年双杰电气的新业务都没有实现盈利。当时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既有美国关税和光伏行业成本下降的影响,也有错误收购和原材料上涨等问题。

除此之外,双杰电气毛利率也从24.78%下降到了16.66%。2019年-2021年双杰电气更是连亏三年,净利润亏损超过7亿,怎么看双杰电气的转型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直到2022年疫情结束,国家“双碳”目标和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推进,双杰电气的新能源业务才开始好转。2021年光伏设备在双杰电气的收入占比中只有2.49%,2022年这个比例增加到了27.45%,2023年进一步达到40.53%,业务增速更是高达148%。

尽管双杰电气已经在业务方面实现了转型,但危机并没有远去。

一方面从输配电设备到新能源,本质是从红海到另一片红海。要知道2015年时双杰电气净利率高达13.63%,而最新的2024年三季报却只有3.3%;

另一方面则是转型中留下的财务隐患。2023年双杰电气资产负债率高达69.6%,其中短期债务22.82亿元,而公司账上的储备现金只有不到7亿。

2024年三季度,双杰电气的资产负债率突破70%,债务风险愈发严重。在这个处境下15.55亿元订单的到来,无疑给双杰电气带来了更多的喘息空间。

但问题是,仅靠地方项目订单真的能让双杰电气平稳穿越周期吗?

光伏行业的周期和价格战泥潭

回看中国光伏发展史,从2022年至今共经历了四轮周期:

第一轮是2002年-2008年。

当时中国家加入WTO后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公司迅速崛起,通过海外市场融资扩张。但随着2003年多晶硅价格从25美元/kg暴涨到500美元/kg,国内企业为了锁定未来产能纷纷采取了高价签订长期协议的方式。

结果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市场需求快速收缩,多晶硅价格也从500美元/kg的高位回调至20美元/kg,在亏损和违约风险冲击下,国内70%的光伏企业倒闭。

这一时期光伏行业最大的弊端被称为“三头在外”,原材料、技术、市场都严重依赖海外,国内企业做的都是组装的活。

第二轮周期是2009年-2012年。

2009年国家启动“金太阳工程”,用补贴刺激光伏需求,让国内装机量两年增长了200%以上,并再次尝试出海。结果面临欧美的“双反”调查,海外市场被阻断,行业再次陷入低谷。

第三轮周期是2013年-2018年。

这一时期国家开始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开发效率更高的晶硅电池,逐步降低对海外技术的依赖,期间PERC电池转化效率突破21%,光伏度电成本下降90%,接近火电。

但与前两轮的区别是,为了倒逼企业持续技术升级走出去,2018年后国内补贴开始退坡,并由全面扶持转向了对单晶硅的精准补贴,本轮淘汰的多为落后产能。

第四轮周期则是从2019年至今。

2019年后光伏发电实现平价上网,TOPcon、HJT等N型电池加速取代PERC技术,到2024年N型电池产能已经超过80%。

与此同时,光伏企业更是在扩张中将产能推高到了1200GW,但全球实际需求只有600GW。受产能过剩影响企业纷纷降价抛售,从2023年开始从硅料到组件,再到电池片,光伏产业链价格全线崩溃。

到目前为止,各环节价格下跌幅度已经达到50%-80%,即便是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全产业链布局降低成本的龙头,计提的亏损金额都超过了100亿元。

光伏行业的四轮周期,本质上都是随产能波动:行业复苏产能扩张,而后产能过剩爆发价格战,产能出清后重回扩张区间。

换个角度看,光伏本就是同质化严重的行业。无论是PERC技术,还是TOPcon技术,出现以后都会迅速普及全行业,再往后就是扩产、价格战的魔咒。最后活下来的要么是现金流足够多,要么是技术足够领先。

但这些,似乎都与双杰电气这样的二三线企业无缘。

尾声

事实上,在行业下行周期里挣扎求生的二三线企业远不止双杰电气,比如原本计划转向TOPCon电池制造的皇氏集团,在资金压力下只能转让控制权,退守EPC业务;

英发德耀则是转向工商业市场,想通过智能制造和废水回收打造新的增长点;

但更多的还是如双杰电气这般,在债务压力下将目光投向地方主导的项目,谋求续命。

事实上,地方项目只能起到缓冲的作用,远远不能让企业穿越周期。

数据显示2025年初,已经有10个以上省份新增了2000亿元规模的光伏项目,其中为了保就业和GDP目标,部分地方依旧采取补贴和土地优惠政策上马落后产能,这样做最多是让落后产能延缓出清速度,属于治标不治本。

或许在光伏这种没有差异化,注定内卷的行业,大多数企业的出路只有两个。

一个是如隆基绿能那般具备前瞻性,譬如在过去先同行一步押注单晶硅,研发金刚线切割技术,以及转化效率更高的BC技术;

一个是没落后的日本半导体那样,退守产业链上游,在一些关键环节深耕,形成类似“卡脖子”的优势。

否则的话,在巨头强者恒强的格局下,纵使有地方项目救场,双杰电气式的小企业也难逃出清的命运。

更多关于 快报道的文章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