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GPLP

中企出海走向新阶段,海外业务成关键节点

快报道

中企出海走向新阶段,海外业务成关键节点

本土化是关键

作者:碧溪

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将进入阶段性的逆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框架中,根据禀赋优势,经常将各个国家分为三大阵营: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其中,资源国具备资源优势,为其他国家提供生产原料;生产国具备生产要素优势,提供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资料,生产国从资源国购买资源,制造出产成品;消费国具备广阔的市场,为全球提供技术革新和制度输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出现资源品需求下降、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贸易战等冲击时,不稳定因素积累,阶段性的逆全球化现象发生。”对此,尤众元(九方金融研究所资深宏观研究员,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表示说。

随着逆全球化现象的加剧和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部分低附加值产业开始从中国流出,而中国企业则通过出海寻求新的增长机遇。

根据澎湃研究所的数据分析,2023年中国在非金融领域的海外直接投资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一年,中国涉及的境外企业数量达到了7913家,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1483家,增长幅度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时,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也达到了130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1.4%,这一数字仅次于2016年的峰值。进入2024年,这一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前四个月投资额以美元计算累计同比增长了10%。

“在外部环境演变与内部战略转型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企业正步入全球化发展的新纪元,走向海外市场已从中国企业的“可选项”演变为“必选项”。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制造实力,并建立了完整、系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竞争优势。借鉴部分制造业强国的历史经验,采取“出海”策略以延伸国内产业链,可作为应对逆全球化和产业链转移的一种有效手段。此策略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壁垒的突破以及对海外进出口限制政策的规避,有望为国内经济创造新的增长动力。”尤众元(九方金融研究所资深宏观研究员,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表示说。

跨境商的选择资金出海与贸易出海

生产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外资、学习先进国家的制度、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过去的日本、德国,如今的中国,都深度受益于全球化。

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如何出海呢?

对外投资和产业贸易是两个主要方式。

在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构成了资金出海的主导形式,这种直接投资模式涵盖了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实施企业并购以及成立合资与独资实体等多种形式,已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主要途径。这种投资模式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更深入地渗透到当地市场,获取必要的资源和先进技术,拓宽市场销售渠道,还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尤众元(九方金融研究所资深宏观研究员,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表示说。

此外,跨境出海四小龙也让中小企业看到产业出海的希望,以创新的全托管、半托管模式搅动国内产业带商家、内贸电商卖家等新力量全面转型跨境出海。

比如,服装品牌SHEIN在供应链方面创新升级,打造按需生产的“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模式。“小单快反”是一种源于服装时尚与在线零售相结合的按需生产经营模式,但SHEIN从品牌的前端时尚趋势、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各环节进行全链路的信息化、数字化。这在根本上推动着整个供应链的柔性互动与协同,大幅降低了品牌的高库存与资源错配浪费问题。使得SHEIN将品牌库存率降低至低个位数。

新势力出海的成功,也是技术革新的成功,从“国际化”通往“全球化”进程新阶段中国,海外的本土化就尤为关键。

新阶段的关键:本土化

对所有在华外资企业来说,更深度的本土化也意味着从本土生产向本土研发的转变。今年,多家外资汽车品牌纷纷宣布加深本土化研发力度,丰田、日产、奔驰等均宣布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力度,包括博世、法雷奥等在内的零部件供应商也纷纷加码中国市场,

对出海的中国品牌来说,伴随大规模本土生产的是供应链的本土化,企业才能够在品牌进入初期迅速适应与调整。

可见本土化有助于企业在海外市场中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抵御逆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同时,本土化生产和服务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关税成本等,提高运营效率。本土化也有利于与当地社区、政府及供应链伙伴建立紧密关系,有助于降低政治、经济等风险。

而且苹果、特斯拉等海外企业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供应链布局,也让企业体会到海外本土化可以不断降低自身的产品成本,提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又带动了所在市场的就业和价值创造,这对全球化品牌和本地化相互推动都是双赢互利。

但在不同本土化阶段,企业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在轻量本土化阶段可能遇到语言及文化障碍、贷款难问题;在深入本土化阶段,可能会遇到文化差异、团队管理困难、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性政策和相关认证等问题,也是企业出海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在清真传统的穆斯林国家,HALAL认证(即清真认证)是刚性要求,此外还有BPOM、ISO、GMPC等合规认证要求。在中东,高温气候需要充电器等电池产品有高温防护。

最困难的是,企业在海外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既要保持全球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产品标准,又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进行本土化调整,这需要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参考资料

九方金融研究所《逆全球化叠加产业转移,中国企业出海破局》

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品牌出海》

钛媒体《赵何娟对话ACCA白容:反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企业如何出海》

亿邦动力《对抗风险,突破增长,2024跨境出海的本土化之战》

更多关于 快报道的文章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