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GPLP

手机企业为啥都开始纷纷自研系统?

快报道

手机企业为啥都开始纷纷自研系统?

自研系统的好处与代价是什么?

作者:六阳

10月17日早上,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微博发文称,小米全新的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Xiaomi HyperOS)正式版已完成封包,第一款搭载该系统的手机小米14系列,已交付工厂正式开始生产。

“从这一刻起,小米澎湃OS将逐步接替MIUI。”雷军写道,“今天对小米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这是属于小米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意味着UI时代的结束,小米将会进入OS时代,也实锤了网传多时的小米自研操作系统一事。受此影响,小米股价当日收涨近4%。

事实上,不止小米,OPPO、vivo等国产手机厂商近一段时间以来都有传出在进行系统自研。对于国内的手机行业来说,自研系统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问题在于,国产手机厂商们为何会扎堆自研系统?自研系统的好处与代价是什么?

自研系统:小米自研路的必然

对小米历史熟悉的“米粉”都知道,小米的第一款产品并不是手机,而是系统。

我们将时间拨回十三年前。2010年4月6日,MIUI开发组正式成立,同年8月16日的第一版MIUI以内测版的形式正式亮相。初期的MIUI内测组仅有100人,这些用户后来成了小米口中的“勇敢的上帝”。同年8月16日,小米发布了首个MIUI内测版——MIUI V1,同时这也是小米公司的第一款产品。

之后,MIUI以每年一更的节奏不断进行着更新和迭代。去年12月11日,MIUI已经进化到了MIUI 14。

在这13年时间里,MIUI从一个仅有几名工程师的“小作坊”发展为了如今拥有四五千人的软件团队。与此同时,MIUI从第一版只有4个常用功能,到成为跨端互联互通的底层深度框架。在此期间,MIUI的辐射范围也从最早的100个梦想赞助商,演变为了如今覆盖全球的11.75亿的累计用户。

那么魔改安卓系统做得风生水起的小米,为什么要做费这么大力气自研系统呢?

对此,雷军在公开信中坦言,从最初的“100个梦想赞助商”,到全球11.75亿累计用户;从第一版只有4个常用功能,到跨端互联互通的底层深度框架;与用户交朋友,做最易用、最人性化的系统体验,一直是MIUI不变的追求。

“以一套融合的系统框架统一支持全生态设备与应用,这就是我们的追求。”雷军称,“现在,到了跨越的时刻。”

据最新财报披露,截至2023年6月,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创新高的6.0亿人次,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数量增至6.55亿台,同比增长24.2%。

其实早在2020年,小米发布了针对物联网设备的操作系统——Xiaomi Vela,基于开源实时操作系统 NuttX 打造。这个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原生支持对 POSIX 接口的兼容!这也就意味着广受欢迎的 Linux 平台之现有开源库和组件可以很方便地移植到 NuttX 系统上。

然而随着设备种类的增多,小米还推出了多个版本的MIUI系统,如MIUI TV、MIUI HOME等。只是这些系统的独立存在严重割裂了MIUI的体验感。再加上2024年即将面世的小米汽车,如果再出个MIUI CAR,用户使用起来那就真的“体验稀碎”了。

雷军也坦言,小米已经不只有智能手机,还有跨200多个品类的巨大智能生态,“人车家全生态”也即将完成闭环。在万物互联时代,各种设备涉及的操作系统分支之复杂、数量之庞大,不同系统及协议之间造成的生态连接隔阂,可能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因此,小米将安卓系统进行深度定制,然后与Vela整合在一起,打造出类似于“鸿蒙连接万物”的东西,让所有系统都采用澎湃OS,实现了系统的统一整合,在优化连贯体验的同时,也强化了小米的品牌形象。实际上,现阶段无论是自研还是基于安卓定制的澎湃OS,只要属于小米自己的东西,不再受安卓限制即可。

在业内看来,“跨越”首先是指小米汽车面市在即的关键时点。根据此前披露,小米汽车研发进展超出预期,维持2024年上半年量产目标不变。随着小米汽车即将推出,小米整个硬件生态,就多元性与丰富度来说已经完整。“为追求统一的体验,当然背后也涉及创新的集约性、软硬件融合协同创新、消除标准差异等客观需求,小米也必须走出操作系统升级这一步。否则不只体验差异大,后续研发成本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雷军也表示,小米澎湃OS基于深度进化的Android以及自研的Vela系统融合,彻底重写底层架构,为未来百亿设备、百亿连接做好了万物互联的公有底座,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工程体系,这也是其英文名“Xiaomi HyperOS”的由来。

自研系统,看起来是雷军不得不走的一步棋,但其实也是时代所趋,或许更准确的说,今后自研系统将成为手机行业竞争的关键。

手机行业:自研系统背后的时代必然

在新的通信基础上,新生态并非对旧生态的简单替代,而是一种超越式的替代,并且这种替代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经过多年时间积累的。

在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之际,传统的两大王者诺基亚和微软并没有“坐以待毙”,相反他们积极投身于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研发,分别推出了 Symbian OS 和 WindowsPhone,但双双落败,被时代淘汰。

为什么他们会失败呢?

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或服务成为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操作系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软件,而是为构建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平台。从客观来看,虽然移动终端的数量以几十亿计,整个市场空间巨大,但能容纳的成功者很少。

从主观来看,虽然 Symbian OS 和 Windows Phone 初始各有各的先天优势,但没有海量优秀应用,就无法建立并形成生态。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操作系统,其本质都是各种程序的平台,没有各种程序(applications 或 Apps),也就难有该系统的繁荣。这背后是硬件进步获取用户黏性的方式被软件应用带来的用户体验所取代。

诺基亚早于苹果预判手机“变天”的趋势,推出 Symbian OS,但 Symbian OS 代码陈旧,不易加上新的核心功能,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采用 C+ +语言开发,提高了应用程序开发者的门槛,对开发者不友好这些导致诺基亚所建立的硬件优势与品牌效应被无限弱化。

由此可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任何事情都要“顺势而为”,顺应时代潮流。抓不到最新的时代脉搏,就注定被淘汰。

在移动互联网之后,接下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具体到信息通信领域,我们正在进入 5AIOT(5G+AI+物联网)时代。目前万物互联已经成为大趋势,手机、平板、车机、智能家居等各个设备打通,用同一操作系统实现多设备协同,成为“定数”。而在行业人士看来,自研操作系统的好处不仅是体现在手机上,也会让手机成为一个超级计算节点,可以跨平台进行各种智能化的操作。

以鸿蒙系统来说,其采用了分布式架构,可以无缝适配多种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汽车娱乐系统等。未来能在手机、平板、车机、智能家居上实现跨屏互动,几乎没有什么悬念。

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生态由 Android 和iOS 二分天下,用户粘性十足、路径依赖固化、生态壁垒牢固,在这个领域已经几乎没有新进入者的生存空间。过去60 年间计算平台发展历史证明,当人们使用的计算平台硬件发生改变时,就为新操作系统厂商进入市场提供了机会,5AIOT 领域包含了大量的新型智能硬件,在这样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市场中,光用有一个开源魔改的手机端系统是完全不行的。

我们不妨再将情况设置地更极端一点,假如谷歌某天不再将安卓开放,国内的手机厂商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于2012年所言:“我们现在做终端操作系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如果他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安卓系统不给我们用了,Windows系统也不给我用了,我们是不是就傻了?”

要知道,对于手机而言,硬件是底层基础,操作系统才是其灵魂。这就好比房子和装修之间的关系,房子的砖混结构再好,没有一个好的装修,人们也不会搬进去住。因此,国内手机厂商们自研操作系统、去安卓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降低对安卓系统的依赖度,加强自主权。

毕竟任何一家手机厂商,也不希望别人掌握自己的灵魂。

总的来说,无论是出于哪种目的,自研操作系统都已成为国内手机厂商们的必由之路,一旦有所突破,将会让厂商拥有更强的滚雪球能力。

照这样看来,手机行业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小米明白了,走对了;坏消息:大家也都明白了。目前手机厂商通过自研操作系统加强在万物互联时代的占位,已成为明确趋势。

手机研发:自研系统的条件与代价

好处如此明显,但是现在做自研系统,是非常简单、说做就能做的吗?

答案肯定是NO。事实上操作系统完全自研很难、投入很大。而在系统上再次建立一个完整有活力的生态,那更是难上加难。

首先,自研操作系统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承担较高的研发成本和风险,这对手机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如果是说要从头开始研发内核的话,首先要有一群精通计算机集成电路的技术大佬来为内核设计底层交互,然后是通用可扩展接口,在这之后就是开发核心功能,还要为上述功能开发开放的API,供应用层的程序来调用。再然后是基本应用程序。

看似几句简单话,但这一系列工作涉及到许多核心技术,更别说还有技术专利的门槛。想要自主研发,很难绕过这些技术,有些就算出钱买专利还是买不到。

就拿安卓来说,其团队从2003年10月成立到2008年正式推出1.0版本,便花费了将近5年的时间。而谷歌在2005年收购安卓时,更是花费了5000万美元。再以鸿蒙来看,在华为2021年的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曾透露,鸿蒙系统研发和推广费用已经超过500亿元。

假如系统真的开发出来了,厂商们还要面临下一个严峻的问题:软件开发商并不一定会在你的新平台上开发软件。操作系统之争,核心其实就是生态之争。对于操作系统来说,生态是最宽的“护城河”,是否拥有大量的软件及硬件生态,能否带来更丰富、更优质适配体验,决定了操作系统的成败。

因此,自研操作系统的第二大难点就是“生态”建设。在厂商们推出自研操作系统后,保障系统生态的搭建及系统的持续性维护,才是自研操作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厂商们可以花很长时间写一个优秀的操作系统,但是他是不可能把所有硬件驱动、应用软件都写好。这些都需要有开发者去一步步完善积累。其中,最大难处就是应用的开发,像主流的安卓、iOS都有数不清的应用。

若是没有适配的软件应用,就会没有人用,然后就不会有厂家去支持,没有厂家支持的系统连个打印功能也做不出来。所以,现在有的新开发出来的系统并不是软件匹配系统,而是让系统兼容软件。后续还有更新,修复bug等很多问题。很明显,抛开生态不谈的操作系统等于白板一块。

如果想要开发者为一个操作系统开发软件,那么你的平台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比如用户基数多、收益好等等。但对一个全新开发的操作系统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用户数以及收益根本无从谈起,此时如何培育生态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举一个久远的例子,几年前阿里巴巴开发了一个名为YunOS的系统,基于Linux平台,主要面向手机以及智能设备,手机厂商得益于阿里的补贴,不少中低端机型都搭载了YunOS,但随着补贴力度减小,YunOS在手机上已经是半死不活的状态,采用YunOS的智能手机少之又少。

如何从源头上培育“开发者+应用”生态?又如让优质的软件进行生态传导,至末端带来庞大的用户群?这对于自研操作系统的厂商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毕竟,新的操作系统平台意味着平台、开发者、用户三方的利益的重新洗牌、分配和平衡。

也正因为“涉及利益”,所以在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手机厂商都不得不采用基于安卓开发的操作系统。即使到了自研系统已经进入“下半场”的今天,国内手机厂商们依然无法快速“脱离”安卓。

因此,小米的澎湃OS和华为的鸿蒙系统走的是一个路线。雷军给出的说法是,澎湃OS是基于深度进化的Android以及自研的Vela系统融合打造。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开源的AOSP和自研的Vela打造,和华为当初的AOSP+鸿蒙OS走的是一个路线。为的就是兼容安卓应用,实现软件生态方面的过渡。

而等待生态形成规模之后,澎湃OS也将会逐步舍弃掉安卓的代码,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态,同时完成万物互联的目标。

结语

就像《三国演义》的开头所讲: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个厂家的自研系统,都是今后自家产品天然的“疆界”和“护城河”。各家系统生态割裂,各玩各的,免不了招揽优质开发者资源囤积独特优势,到时候会不会有某个厂家的独占软件,都尚未可知。

不过对普通用户来说,统一不统一并不是重点。遥想当年鸿蒙OS因为制裁被迫上马时,因为兼容安卓apk,所以大家一直对“自研系统”这四个字嗤之以鼻,骂它是“安卓套壳”。但是余大嘴在发布会上说:

我们的鸿蒙系统可以支持到最早mate10手机的系统更新,让老机型焕发新生。到场的嘉宾媒体也一改之前的态度,都在夸华为系统做得厉害,同时疯狂寻找下载系统体验包。

很简单,它真的很好用。

其实自研系统用户看中的是统一且稳定的体验,能够惠及更多的用户,才是一个自研系统赢得用户信任的关键所在。后续对系统进行升级迭代,稳定优化和完善生态,才是重中之重。

更多关于 快报道的文章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