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道
投资人专题:2021年“我”的投资思考
展望2022年,投资圈到底有哪些思考呢?
作者:夏天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021年的投资圈,告别了风险投资的黄金十年,开始进入“白银时代”。
过去10年间,移动互联网是无可争议的投资热门,大量独角兽出现在这个领域,而硬科技、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新消费等领域却鲜有人关注。
如今,当一个时代结束的时候,一个新的科技和消费时代崛起了,越来越多投资机构将目光转向了这些曾经的“冷门”领域。
2021年的投资圈如同经济一样经历了过山车的起伏,这里面既有不可逆的趋势和规律,也裹挟着大量欲望和非理性的动作,真正上演了“冰火两重天”的投资圈。
有人说,2021年的投资圈太冷,FA转行,投资人纷纷出走,募资是比以往更加的艰难。
有人说,2021年的投资圈太热,好的项目需要抢,好的GP也需要抢份额;
如果说2021年的特征是内卷的话,投资圈也一样。
从项目上来看,近些年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是热门项目,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上榜投资人参与了新能源汽车项目。而随着疫情的出现,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也变得活跃起来,如微医、京东健康、联影医疗等知名项目广受关注。
回顾是为了更好的行走,回顾2021年,展望2022年,投资圈到底有哪些思考呢?
毅达资本应文禄:2021年的自我认知是?
1、2021年的自我认知是?
毅达资本应文禄:2021年——节奏很快,拼成劳模。
在一线感受到行业2021年的总体变化:募资方面,行业主题化基金越来越受到青睐,区域化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基金招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年初的时候会有点担心经济承压过程中投资难度增大,实际上结构调整带来的机会越来越多,向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的趋势越来越明确。
对毅达资本来说,2021年新募基金除新增行业基金和区域基金外,也有多只旗舰系列基金完成新一期的募集,如国家中小发展基金贰号基金、创新人才系列基金五号基金等。
投资方面,年投资规模连续高速增长,近三年平均增速超过50%;科技投资强度保持领先,全年对于14个关键科技领域的投资占比超过90%。
退出方面,投资组合中IPO数量和规模又创历史新高,已有18家企业在A股IPO,还有多家过会待发。
实现超越,第一归因于中国崛起的时代机遇;第二归因于团队的专业、协作,和“一家人、一条心、一起拼”的精神。
2、2021年的投资总结是?
毅达资本应文禄:一、时代的答卷里,科技投资成为机构的共同选项。
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成为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转移的目的地,进口替代、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三大因素叠加,孕育着丰富的投资机会。在时代的答卷里,科技投资成为机构的共同选项。
二、与泡沫共舞,产业力量、专业力量更显突出。
2018年开始,毅达资本专注关键核心科技领域的投资。2021年,我们重点关注的半导体、生物医药两个行业投融资非常活跃,预计全年VC/PE在这两个行业的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人民币,成为年度最繁荣、也被认为是泡沫最高的行业。
泡沫是个中性词,代表着资金对于未来的预期,因此高成长行业往往和泡沫如影随形。投资人需要撇开泡沫来判断项目的未来价值,以时间换空间,投资机构的产业力量和专业力量更显突出。
3、您对2022年的展望是?
毅达资本应文禄:“奔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创业投资的黄金时代还没有过去,未来十年依然是创投最佳发展机会。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用十二个字来描述了我们的经济环境: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推动经济发展的下一个接力棒是什么?助力居民共同富裕的下一个接力棒是什么?一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正在全面升级和改造传统工业领域和生活服务。未来中国从追赶者到引领者,只能依靠创新和科技。
4、您未来的投资策略思考是?
毅达资本应文禄:坚定投资中国崛起。中国崛起是确定的趋势。未来十年,中国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不仅有机会走出影响世界的伟大企业,也有机会走出灿若星河的中小科技企业。
坚定投资产业链垂直重构。全球产业链原有的水平分工模式已经被打破,垂直重构已经开始,我们需要打造贯穿从材料到终端应用的纵深产业链,这给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融入高端产业链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做深产业研究,发现产业链投资机会,在更早阶段发现企业价值。
坚定聚焦专精特新。健康的产业集群,是有主有辅、有分工梯度的,在1-2家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上市公司之外,更多是围绕他们产业配套的、全面多层次分工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期待通过投资,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构建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持续力,培养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在进口替代中建立全球影响力。
坚定贯彻ESG投资理念。以ESG作为经营和投资的行为准则,践行合规运营、责任投资、可持续生态和低碳发展理念,引领机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常务副会长吴珠智:2022年我的投资思考是?
1、2021年的自我认知是?
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常务副会长吴珠智:未来已来,同时VUCA时代极端不确定性的加剧,作为投资人需要诚意正心的面对自己、衡量自己,达成一致。从哲学的角度,每个人都是生而孤独。投资人更是一份孤独的事业,到最后投资比拼的是品格和心性修为。所以,随时检视内心看看自己的热忱、好奇、自信、谦逊、敬业和决断。2021年宏观环境和中观产业的变化,要求自己回到内心深处去寻找长期价值驱动的源头,去除环境和认知上的杂音,继续仰望星空明确方向然后俯下身去低头干活。一个有利于长期价值主义者的时代到来,需要投资人诚意正心准备好长期坚定、团队协作、自我纠偏地砥砺前行。
2、2021年的投资总结是?
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常务副会长吴珠智:我们耕耘服务于中国数字化进程中技术和服务的持续创新,以产业成长价值服务者的角色来构建投资布局,策略上技术侧创新以智能运维和信息安全,服务侧创新以数据驱动消费产业这两个聚焦垂直的赛道来切入数字新基建的产业投资,守护不断加速同时问题持续累积的中国产业数字化。我们今年投资的项目是数据驱动、智能运维和信息安全领域具有关键创新和市场占领能力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通过投资和服务这些伙伴企业的成长,集聚商业能力、产业资源技术创新生态,与创业者共同创业成长。
3、您对2022年的展望是?
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常务副会长吴珠智:中国进入技术驱动时代的步伐会继续加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带来的波动性持续存在,全球后疫情时代的宏观不确定性也会增加。科学发展来到了数据驱动的范式,及通过数据和算力来探索前沿的时间点,所以我们会持续洞察技术驱动创造价值成长和进化的趋势。中国优良的数字化社会基础加上全球发展中心的东移,同时已经明确趋势是中国必须自建核心技术生态,“中国”与“技术”两个主题的叠加,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会造就一次巨大的市场机会。基于以上因素,我们会持续关注需求推动和市场加速下的技术创新驱动,深耕产业与创新创业者一起持续紧密连接技术与经济增长。
4、您未来的的投资策略思考是?
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常务副会长吴珠智:今年团队里说的最多就是做好“庄稼人”。做长期价值主义者,做产业里认真耕耘的“庄稼人”是一种选择。中国产业的科技创新之路只能是积跬步以致千里,投资行业里沉淀下来的终究是那些守望价值进化和产业成长的耕种者。坚信中国发展的坚实动能和市场需求,坚守技术创新驱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投资方向,做产业生态发展的守护者,专注于投资中国数字化变革中技术和服务创新的产业纵深赛道——在技术侧聚焦在云计算、信息安全与智能运维,在服务侧聚焦在消费产业数据科技应用。以诚意正心拥抱美美与共的未来世界。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2021年的我的投资认知及总结是?
1、2021年的自我认知是?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关于自我认知,我觉得我们(中科创星)还是始终如一地扎根硬科技,立志做好一名硬科技投资的引领者和实践者。首先,作为一家硬科技投资机构,我们最早提出“硬科技”这个概念,成立以来,我们也一直致力于硬科技的发展,这也例证了我们对于成为“科技创业者的首选合作伙伴”的决心。其次,成立8年多,我们一直在硬科技赛道的深耕,至今我们也投资了341家硬科技企业。因此,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对于硬科技的理解与认知,我们是很有“体感”的。最后, “十年磨一剑”是我们对自己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今年硬科技的巨浪袭来的时候。总体来说,对于我们自身的定位,我们是很清楚的,就是做好“助力科技创新驱动,助推中国重返世界之巅”这件事情。
2、2021年的投资总结是?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从今年全年来看,硬科技赛道更加“拥挤”,但是整体来说,我们的投资成绩还是不错的。之前我们“重仓”的一些赛道,今年也看到了一些“成绩”,甚至有一些企业迎来了“爆发”。比如,我们之前投资了不少能源领域的项目,而今年碳中和这件事情自上而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利好。还有,我们一直都十分关注光电芯片赛道,今年市场的表现也让光电芯片(半导体)备受青睐。因此,除了我们自身十分关注之外,市场的“东风”也让我们在融资方面也更加顺畅,融资额和融资数量都大幅上升。
3、您对2022年的展望是?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对于2022年,站在我的角度来看硬科技赛道,我还是保持乐观。因为尽管硬科技赛道很“拥挤”,但硬科技不是短期能够搞定的。所以,一些领域还是会渐进性的发展,保持既有的势头。比如说,前面我提到的碳中和(新能源)、光电芯片等等。此外,疫情其实也让生命科学(生物医药)赛道更有前景。整体来说,2022年依然会保持当前的竞争格局,部分赛道其实已经到了极限,不会愈演愈烈了。
4、您未来的投资策略思考是?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简单来讲,我们依旧是要保持几个核心投资策略的不变:第一个“不变”,是投最前沿、最核心的;第二个“不变”,是投别人看不到、看不懂的;第三个“不变”,是专注早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借此通过这些“不变”,去应付宏观环境等等的“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