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道
三一重工的“机械茅”光环不再?
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参与市场竞争,才能真正推动行业的发展。
作者:Molly
在机械行业,曾被投资者誉为“机械茅”的三一重工,近日又有新动作。
据三一集团官微消息,3月15日,三一集团与深圳港集团在湖南长沙三一重工产业园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
协议内容显示,双方将围绕绿色港口建设、汽车和机械设备出口、港口装备及港口智能化等方面,深化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
双方达成合作的背后,一方面是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较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另一方面,则是三一重工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只不过,随着机械行业的变化,以及三一重工高管的变动等诸多因素,这家巨头企业的发展也面临重重挑战,逐步失去了当年的光环,辉煌成为历史。
三一重工从4000亿元市值跌落而下
2021年2月,三一重工股价逼近50元/股,市值一度超过4200亿元,相较于3年前市值飙升超7倍,这是三一重工绝对的高光时刻。
只是,三一重工在二级市场亮眼的表现并未维持多久。
随后,三一重工的股价如同坐上了过山车,到2022年更是下跌幅度超70%。截至2024年3月15日收盘,三一重工股价为13.80元/股,总市值刚刚千亿元。
也就是说,相较于2021年的最高点,三一重工的总市值已经跌了近76%。
三一重工市值的下滑必然和公司的业绩表现密切相关。
三一重工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55.22亿元,同比下滑5.15%;实现净利润40.48亿元,同比增速12.51%,“增利不增收”已成事实。
不仅如此,如果对比另外两家工程机械行业头部企业徐工机械和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还成为了唯一一家在2023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的企业。
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联重科的净利润分别为6.47亿元、12.5亿元和8.1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2.78%、23.82%和79.98%。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底二季度,三一重工净利润高达近18.88亿元。以此计算,2023年第三季度,三一重工净利环比大跌65.7%。
对于三季度净利润下滑,三一重工的解释为,“主要因收到的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减少及汇率变动影响” 。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三一重工净利下降是受到出口增速下滑影响。
上述观点并非无据可依。
2023年11月,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表示,金砖国家是该公司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2023年前三季度,在金砖11个国家销售设备1.45万台,销售额140余亿元,超过2022年,约占该集团当期整体海外销售收入的40%。
此外,三一重工大部分收入和利润来源于国际市场。
根据三一重工披露的2023年上半年财务数据,上半年实现国际销售收入 224.66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35.87%,国际收入占营业收入的56.88%。
更早之前,2022年,三一重工实现营业收入800.18亿元,同比下降24.59%,这也是三一重工自2016年以来营收规模首次同比下降,但海外销售收入却达365.71亿元,同比增长47.19%,占总营收的接近一半。
在三一重工被“出口增速”所影响,进而导致净利润下降时,我国工程机械出口却在保持增长态势,其主要竞争对手中联重科也在财报中着重强调了出口金额。
据海关数据,2023年1-11月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累计出口446.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按照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计算,1-11月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累计出口额3132.94亿元,同比增长17.3%。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联重科实现境内收入224.85亿元,同比下降6.9%;实现境外收入130.29亿元,同比增长100.53%。
中联重科强调,截至目前,中联重科境外收入在总营收的比重已达约36.7%,创历史新高。
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巨头之间的“肉搏”
或许是因为近年来中联重科展现出的迅速增长的实力,让其与三一重工之间的竞争关系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三一重工成立于1994年,而中联重科则早其一年,于1993年成立。
据两家企业此前披露的财务数据,三一重工主要以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机为主;中联重科的主要产品则集中在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和其他机械及产品。
基于此,中联重科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起重机械制造商,而三一重工的优势则在于挖掘机械。
然而,尽管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在产品构成、明星产品等方面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呈现出较大差距,但或许是因为同出生于湖南省,又都成为了行业绝对头部,这使得投资者甚至大众向来都喜欢把两家公司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因此,在近10年来,两家头部企业可以说“水火难容”,“明争暗斗”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一方“撤出长沙”的情况。
2013年,可以说双方之间的“斗争”尤为引发轰动。
2013年3月初,三一重工先后在南京、淄博、乌鲁木齐等多地举办的新品上市推介会中,将自家新款泵车与中联重科品牌的同级别旧款、且使用多年的泵车进行现场比拼,并得出“三一重工产品性能优越”的结论。
而三一重工的这一举动,也被指涉嫌误导公众、虚假宣传、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同年,中联重科正式以“不正当竞争”起诉三一重工。
据不完全统计,两家巨头之间的矛盾还包括“中联重科阻碍三一重工海外并购,最终并购全球混凝土第一巨头德国普茨迈斯特(业内俗称‘大象’)成功”,甚至还有“行贿门”和“间谍门”等等,堪称史上最精彩的商战。
以至于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发文称,“不忍长时间的不正当竞争和人身攻击,将‘结束这一切’” 。
而三一重工结束的手段就是总部迁址北京。
据彼时媒体的资料来看,两大工程机械两巨头“恶斗”背后,一方面是实力差距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则在于均处于盈利能力剧降的阶段。
据悉,在“不正当竞争案”前一年,即2012年,中联重科净利润为73.3亿元,同比下降9.12%,到了2023年一季度,净利润更是大幅下降,降幅达71.66%。三一重工的业绩同样惨淡,2012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4.25%,2013第一季度继续下降43.93%。
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写在最后:
事实上,时至今日,两家巨头之间的竞争依旧存在。
这一点,从上述财报中,三一重工净利润下跌,但中联重科的海外业绩中也能窥视一二。只是相较于更早之前的“野蛮竞争”,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之上,这也让两家企业收获了不少荣誉。
根据全球工程机械协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销售额排名,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2022全球工程机械50强峰会发布的“2022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也纷纷上榜,并分别位居第4位和第6位。
而避免不正当竞争,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参与市场竞争,才能真正推动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