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破解“医疗不可能三角”,天津数字健共体开出三张“创新处方”
无论风向何方,最值得的投资仍是“健康”。
互联网医疗遭遇“寒潮”已有时日,头部平台在二级市场获得的疫情估值溢价渐渐回吐,近期有则消息却让行业为之一振:数字医疗平台微医获得一笔国资领投的超10亿元融资。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环境下能获得此笔大额融资,直接反映了投资机构对微医主营的数字健共体业务近两年来快速增长的认可。
作为一种深化医改的创新模式,“数字健共体”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级现象。从健共体的“天津样板”被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评为“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到去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2号文”明确“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再到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提出“引导地方探索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短短两年多时间,“数字健共体”已一跃成为新医改的“网红模式”。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遭遇“寒潮”,行业普遍认为医疗服务行业脱不开强监管、公益属性很强,而数字化进程慢、短期盈利难,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二级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投资回报率及回报周期的预期下滑。那么,“数字健共体”是走了什么样的路?能成为推进医改爬坡攻坚的主模式,并引得国资下场“押注”?
解码“数字健共体”,必绕不开“天津样板”。2020年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与微医签署《数字健康战略合作协议》,由此开启了天津市以数字化助攻新医改的破局之路。从彼时天津微医数字健共体启动建设直至今年6月,恰满30个月。两年半的时间,基于对国家医改核心目标的深刻认知,天津带着改革者的勇气与微医合作,共同打造出了数字医改的省级样板。
三层体系:数字化、标化诊疗与按效付费体系
针对传统医疗体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Kissick曾提出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很难同时兼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医疗服务可及性和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这也反映了我国实际医疗环境所处的困局,所谓“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层出不穷的医患矛盾,正是传统医疗体系“不可能三角”的具体表现。
而数字医疗被认为是破解“医疗不可能三角”的“创新处方”。安信证券研报分析指出,针对传统医疗体系的“不可能三角”,唯有引入新的技术增量和模式增量才能彻底打破困局。
在天津数字健共体的建设过程中,微医积累的数字技术及整合服务能力充分展现,大致采用三段式完成了三层体系建设:首先,构建数字化、集约化服务体系,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同时,构建标准化、一体化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再者,建立按效付费的健康责任制,提升基层医生服务动力。
基于在基层医院落地统一的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四朵云”平台及线下标准化的慢病管理中心,健共体正通过逐病种的标准化诊疗、集约化云药房、集约化云检查,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据公开消息,目前全市266家基层医疗机构均已完成“端到端”的数字化升级,实现了系统的数据全联全通,运营监控管理统一。截至6月底,健共体已与70余家基层医院建立标准化慢病管理中心,共同管理逾90万名慢病患者,并实现了从标化诊疗到上下级医生的协同、CDSS诊疗过程的支持,以及对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和健康体征的监测。
数字健共体在天津实施的多项举措中,最大难点以及最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当地政府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的政策创新与改革精神。其中,以医保“整体打包付费”“按病种和按人头打包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和基层医务人员绩效机制改善为推动力,创建的医疗服务“按效付费体系”,成为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突破固化利益藩篱、实现规模化正向发展的关键举措。
“他们的一些设计、一些实践出乎我们意料。”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医保研究院副院长应亚珍曾与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一同到天津实地调研,她在分享中指出,作为数字健共体的牵头单位和医院,微医还开展了体制机制上的探索,让基层医生能力提升的同时,收入待遇也合理合法地得到了提升。
在天津的系列综合举措下,学界推崇的“健康责任制”获得了真正的落地,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医疗服务开始从“按项/按量付费”转向“按效付费”,并达成了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药品耗材采购成本降低和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的目标,让患者、医生和医院都从中获益。
三项指标:患者健康、医生收入与医院门诊量
对于医疗服务而言,用户可感知的成效是关键。面向基层,贴近社区,这是健共体选择的服务之所,也是其能快速扩容发展并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分析相关业务数据,天津健共体经过30个月的建设运营,在提升患者健康、医生收入与医院门诊量3个运营的“硬指标”上交出了比较可观的“答卷”。
以糖尿病患者管理为例,目前健共体正在为天津全市40多万糖尿病患者提供全程数字化管理服务。在健共体内的试点医院中,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6.68%;纳入示范级慢病管理3个月以上的患者血糖达标率比非管理患者高13.5%;同时,已落地按人头付费的基层医院医保结余率达到16%-31%。
在医生激励方面,健共体结合“按效付费体系”,拓展了家庭医生、居家医疗等多项服务,并将“结余留用”的医保基金设立绩效考核激励资金,以健康服务行为和效果为主要考核指标,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为基层医生提供更多的阳光收入。据公开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健共体平台已为市内8000多名患者提供1.5万余次居家医疗服务,这反映了患者对基层医院多元化服务的需求和信赖,也转化为基层医生可期和可观的收入增长。
在促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院门诊量上,健共体也取得了“渠成水到”的成效。通过体制机制的综合性改革,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提升了、基层医生的服务动力增强了,患者也自然而然地“回流”到基层。相关数据显示,随着数字健共体各层体系的完善,天津市已落地改革举措的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提升了100%,最高的同比提升280%,老百姓用脚给基层医院投出了“信任票”。
从天津的实践来看,数字化对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重塑,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但在商业模式上,数字健共体“强基建、重运营”的模式能成立吗?其建设运营的时效性和投入产出比又表现如何?
三组数据:整体投入、日门诊量和营收规模
公开资料显示,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于2020年1月获得审批牌照,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则于同年4月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共30个月的时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健共体日门诊量已超1万人次,单月营收规模已逾1亿元。这显示出了数字医院相对于传统医院的增长潜力和突破效应,对比看,作为三级民营医院典型的北大国际医院,从2002年提交申请到2014年开业就用了近12年的时间。
按互联网行业常用模型简易做个测算,也就是在一个参保人口约1000万的医保统筹区,健共体在30个月内达到了一个相当于大型三甲医院的日诊疗量(1万人次),且每年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达100元。单从产业维度来看,数字健共体的投入产出比超过10倍之多。
数据亮眼,成效显著,数字健共体的“天津模式”一度被置于行业聚光灯之前。在2021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上,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入选“推进医改 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首位;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明确提出“引导地方探索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
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政策值得关注。2021年10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发布《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2号文”),明确提出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从模式创新角度看,数字健共体可视为医联体、紧密型医共体的升级版。
作为全国医改排头兵,福建三明实际也是国内最早开展“数字健共体”建设的地区之一。从2018年开始,三明市即引入微医平台,落地全国首个“三医联动”平台。在推动“三明医改再出发”的新时期,三明市正在通过微医搭建全市统一的“医院互联网数字服务平台”和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全市12家总医院(医联体)及下辖乡镇卫生院,为构筑三明市数字健共体并实现新时代全民健康管护体系打好基础。
三明医改“操盘手”詹积富曾评价“天津模式”:“天津正在建设的数字健共体,由互联网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建立起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核心,以慢病管理为抓手的‘健康责任制’。这实际上就是三明医改3.0的目标,相关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成效值得关注。”
现在,随着五部委的力推,再结合当前各地实施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数字健共体作为能够整合并提供“三医联动”综合服务的数字化载体,正在从山东、天津、福建、上海到全国规模化落地。
更值得行业关注的是,天津和微医共建的数字健共体,在商业模式上与美国健康管护组织(HMO)的典型代表“联合健康”如出一辙。
联合健康的主营业务由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与服务两大板块组成,通过“医、药、保、数”四大能力闭环协同,持续推动其业务营收快速增长。而以互联网医院为依托、以健共体业务为核心的微医,同样是以数字化能力为支撑,高效整合“医、药、保”等医疗服务链要素,形成医疗服务的全流程闭环,并将医疗服务和健康管护服务两部分作为主营收。
由此可见,数字健共体可视为健康管护组织(HMO)在中国的创新落地。而以微医在天津落地的样板为代表,数字健共体这种新型的业务模式及其衍生出的业态,不仅成为破解“医疗不可能三角”的切入点,更是探出了一条清晰可循的中国式HMO的发展路径。